编者按
今年7月,《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石油化工新材料和现代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省工信厅负责人在《规划》要点解读中指出,现代生物医药要壮大海口药谷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高端化学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石油化工新材料要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条,形成上游勘探开发、中游油气加工及综合利用、下游新材料一体化发展格局。数字经济要培育两条产业链,即从技术到应用,做优做强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跨境数字贸易等数字产业链;从产品到装备,培育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无人机、智能游艇等智能制造产业链。
如何培育发展新动能?针对短板弱项如何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我省已研究探索出哪些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径?今起,海南日报自贸港观察融媒工作室推出“产业发展新趋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位于海口市南海大道旁的海口国家高新区药谷工业园区,医药企业鳞次栉比,这里的医药产业产值占海南全省总量近八成;
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瞄准国际市场,布局高端制剂科研项目和高端智能制造投资项目。该公司致力于打造制药企业智能转化产业样本,助力海南药企实现稳产超产,并提高生产效率;
2016年,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第一笔无菌注射剂订单销往美国,意味着海南医药产业正式打开了走向国际的窗口;
立足儿童健康领域,打造品牌儿童药,海南葫芦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儿科呼吸系统治疗领域的领军企业。
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走进海南各家药企,可以窥见产业之变。近年来,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海南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海南正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小岛也能出好药”。
从不被看好,到支柱产业
全省现有医药工业企业98家,共有药品批准文号3103个
8月10日,位于海口药谷工业园的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玻璃药瓶在流水线上充分洗涤后送入烘箱,经烘干、灭菌、去热源后,对药品进行无菌罐装……
从一个年产值不足3000万元的亏损企业发展为销售额突破3亿元的中等规模企业,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倍特药业)给出的时间是3年。

海南倍特药业生产车间生产线运转井然有序。
2017年12月,倍特药业从成都来到海口,落户海口国家高新区药谷工业园区,并收购了一家本地药企。
“当时被收购的企业年亏损1000多万元,生产设备老旧,一个车间需要近60位技术人员,年产能仅3000多万瓶。”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争光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如今我们已有3个车间5条生产线,在设备方面投入了近1亿元,产能也实现翻倍,目前车间年产能达到近2亿瓶。”
不仅如此,刘争光介绍,2019年倍特药业生产的“奥扎格雷钠注射剂”“天麻注射液”被海南省科技厅认定为海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公司也在积极推进PICS国际认证,国际化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预计三年内实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作为海南医药的龙头企业,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在来海南建厂的16年间,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药物原材料在高达6米的流化床中被粉碎混合,随后制粒、包衣、压片、包装,最后这批药物还要进入到灯检线进行最终的检测……在完成所有流程后,一盒盒包装好的吉非替尼片将被送入医院、药店进行销售。
这是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在国内首仿的首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2016年前,吉非替尼只能依靠进口,在国内的销售价也非常昂贵,达到5500元/盒,公司致力于研发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国产好药,历经7年的不断试验摸索,终于在2016年年底成功研发上市,打破了国外垄断,目前齐鲁制药生产的吉非替尼一盒为498元,极大降低了国内患者的经济负担。”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民说。

海南药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在产品上寻求突破。
近年来,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不仅作为海南省首家药企通过美国、欧盟“双认证”、零缺陷通过美国FDA认证,还实现了9个大宗制剂产品对外出口。目前公司共拥有86项发明专利,共承担了1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项海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
海南葫芦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7月10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公布以来首家上市的本土医药企业,为本地医药行业资本化运作提供借鉴。
原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曾渝见证了海南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他告诉记者:“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医药产业还相对落后,品种较少,技术水平低下。全省只有5家药品生产企业,医药工业总产值只有4600万元。由于运输成本高、工业基础薄弱、缺少药学专业人才,发展医药产业并不被看好。”
如今,海南医药产业正不断崛起壮大,发展成为海南支柱性产业之一。根据海南省医药行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省共有医药工业企业<span data-index=&q